当前位置:商学院  >>  获奖荣誉  >>  浏览文章

【学生获奖】蜜思优蜂团队:荣获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2019年10月16日   0   刘晓婕 熊瑛

10月15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浙江大学落下帷幕。这一天,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后简称“云南经管院”)沸腾了。电话那头,杭州西子湖畔传来的捷报:由商学院5名学生盛忠华、王蕾迦、杨夜菊、自王曦文、孙丹组成的蜜思优项目,从来自全球五大洲124个国家和地区的457万名大学生、109万个团队中脱颖而出,摘下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组全国金奖。项目负责人盛忠华站上了最高领奖台,商学院指导教师焦艳军获得全国优秀创业指导教师奖。

盛忠华为左二

消息令人振奋,为拿到这一在我省职业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全国金奖,云南经管院自十年前入驻安宁职教基地起,便稳步做出了谋划,更率先作为。云南经管院创新创业学院建院之初,为中国力倡广大青年创新创业之始。结合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是职业商科教育的实际,学院瞄准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新的教育目标。从校内办赛到参加省级、国家级比赛,云南经管院不仅培育出一批精于创新勇于创业的学子,更构建起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团队,不断奏响我省职业教育的新时代强音。

“创业项目的国赛夺金,同时为我们的职业教育育才方式提供新的指引。在当前我国各种类型的高校教育中,职业教育因其产教融合特征越发受到重视,强调创造性、实操性、运用性。在职业教育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或将是一个另辟的‘超车道’,助力职教人才参与竞争。”焦艳军说。

比赛 梦想前行勇攀高峰

10月15日凌晨两点,窗外一片寂静,代表云南经管学院,代表云南省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盛忠华却辗转难眠。几个小时后,他将带领自己的蜜思优蜂项目团队走上国赛舞台,向国人推介自己的养蜂项目。虽然,他已带着这个项目在各大比赛中斩获各大奖项,但他还是没把握这个农产品项目能在众多的机器人、无人机等高科技项目中脱颖而出。

备赛中

赛前准备

“忠华,你觉得哪一篇路演稿最适合你?”焦艳军作为项目指导老师,他很清楚盛忠华的忧虑。“当然是师傅你写的。”“好,那就按这篇讲,睡觉。”在焦艳军肯定的语气下,盛忠华一下子心安,几秒钟就睡去。

赛前,在场外等候的焦艳军打来电话:“忠华,忘记路演稿,回到项目本身,回到你做这个项目的初心。”焦艳军的话就如一颗定心丸,让在全国各大名校学子、名校团队、高科技团队下渺小如尘的盛忠华镇定自若地走上赛场。他果然“忘了”路演稿,短短4分钟的路演中,他用最质朴、最真实的话语推介了蜜思优蜂项目

评委霎时被他打动,被他项目所具有的核心技术和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所打动。9个评委一个接一个地提问:“你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单一药蜜的酿制稳定吗?”“多王群是怎样实现的?”原本只是两分钟的提问环节,由于评委们不间断的提问而延长。最后,组委会工作人员不得不走上赛场“拖走”盛忠华。谁想,两位评委又追出来,就对盛忠华说了一句话:“赛后,我们会通过组委会获取你的联系方式。两个月内,我们会去云南,去禄丰,去看你的蜂场,我们要为你投资。”

当蜜思优蜂项目喜获金奖的消息传来,盛忠华备受鼓舞。一向冷峻的焦艳军抱着他流下激动的热泪,盛忠华伏在导师肩上,坚定地说:“师傅,我感受到了,比赛仅仅是个起点,蜜思优蜂项目要上真的‘战场’了,谢谢您,带我走向了这个关键的起点

备赛 师生“铸爱”利剑出鞘

2008年,从商业管理转行职业教育的焦艳军进入云南经管学院,并被学校委以重任——打造学校创业教育品牌。“老师,企业到底长什么样?”“我们要怎样才能认识企业,才能开启自己的创业梦?”学生们稚嫩的话语却如千斤重锤敲在他的心上。

当时,一场名为“赢在中国”的国家级吸引了焦艳军的注意。他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关门授课,不如打开课堂,开展校园创业比赛,让学生们将书本所学回归到实践,从一份调查问卷做起,从一份商业计划书写起,真真切切地去感悟、去体会创业。

这一想法立马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搭建了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孵化平台,成立了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安宁市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教育雏形渐显。从那以后,老师和学生在一次次的项目构建和实施中不断地吸纳知识、开拓思维,学校请来的企业大咖评委们犀利的点评,项目落地后的实施……一点点、一滴滴都在开辟经管学院创业教育这片土地。

2018年,盛忠华的蜜思优蜂项目首次参与了学校的路演。3页PPT,去掉错别字和废话,信息量仅一页纸而已,最终惨淡收场。那时的盛忠华,是个带着创业项目走进大学校园的小土豪,他的养蜂场每年为他带来几十万的收入。所以,尽管自己的项目没出线,但他一点都不觉得失落,比起赚钱,这个简直是浪费时间。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焦艳军却敏锐地捕捉到盛忠华身上那股很多人缺乏的坚持。“有创意有梦想的学生很多,但能坚持的又有几人?”从此,焦艳军把盛忠华带在身边,他并没想着要把他的蜜思优蜂项目打造得多么耀眼,参加多少比赛,拿多少奖。他希望让这个吃苦耐劳,又有生意头脑的学生转变土豪思维,慢慢地学会金融思维,构建自己的人生大格局。

一年多的学习相处,焦艳军不仅向盛忠华传授营商知识,也关注他的生活起居。一年后,自发想要参赛的盛忠华改称焦艳军“师傅”。至此,师徒二人并肩向着大赛“冲锋”。

去年夏天,盛忠华远在河南的一个蜂场突遭几十年不遇的一场大雨,一夜之间,整个蜂场全部浸泡在大雨之中,损失80多万。时隔一天,外出备赛时,由于当日气温变化较大,没能及时开关蜂门,另一个蜂场的马蜂死了成百上千,再度损失70万。与此同时,盛忠华投资养蜂的一户父子俩外出时因故而亡,设备和资金血本无归。一个星期,总共损失乐170多万。备受打击的22岁的盛忠华对焦艳军说:“师傅,我放不下养蜂,可又觉得坚持不下去了。”当时,蜜思优项目正进入省级预选赛事的关键时期,正忙于备赛的焦艳军一时间也很着急,但他坚定地告诉盛忠华:“我支持你的决定,且无论是何种决定,都会陪着你去处理”。师徒二人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第二天,盛忠华重整斗志,决心登上赛场

本着产品“质量为王”的师徒二人,各司其职,奋勇备赛。盛忠华沉浸在蜂王迭代、多蜂王同处等核心技术的开发中,焦艳军则为项目报告书的精彩呈现多方寻找素材,琢磨方向。

赴赛 身份“百变”创心不改

这些年,盛忠华转换过多重身份。曾为警校学生,后从事特警工作,因伤退役后再次回到校园。他的养蜂事业启于高中时代。一次偶然,他花了两百元钱向一个养蜂人买下一个蜂王和一些养蜂设备,玩似的将这些宝贝带回宿舍,为了吃到新鲜、纯正的蜂蜜。一个月后,他欣喜地发现,丢在阳台上的蜂箱引来了一群群蜜蜂,甘醇的蜂蜜注满蜂巢。他立即去和养蜂人交流,发现了养蜂这个投资小、利润高的项目,便正式开始养蜂。

高中毕业后,盛忠华进入云南经管院学习商科,为做一个“蜂蜜”商人积累知识,“我要创业”在盛忠华心中生根。期间,他一边在学校学习商业理论,一边潜心研究养蜂技术。买下蜂场后,通过网络销售,第一年其蜂蜜便创收了100多万元。那时,盛忠华算是个不错的小个体经营户,他忙得不可开交且蛮有收获。

直到参与了学校的创业大赛,遇上了焦艳军。时值盛忠华的蜂蜜打开了市场,销售需求猛增之际,一个困惑也摆在了他的面前,即仅依靠卖蜜的资金周转已不够扩张规模,升级新的业务。这时焦艳军适时地向盛忠华提及了一个品牌发展需要的资金来源问题

焦艳军结合实际,综合商业知识的教导让曾毫无金融理念的盛忠华明白了,创造一个品牌的核心所在,并理解了要如何通过核心要素的一一建立,实现融资等高效的运作扩张方式。他有了继续创业的方向,除继续深入研发技术,更尝试着整合多方资源,他的蜂场也逐步从云南走向四川、河南、蒙古等地。

另外,为开发线下市场,将产品带进超市的过程中,盛忠华积极运用了焦艳军教的做市场调查的方法,很快,就将自酿蜂蜜以较优市场价格顺利进军超市,目前已抢占云南蜂蜜市场份额的40%。此外,养蜂技术及蜂产品的升级研发工作一样也没落下。

正如盛忠华在大赛演讲中所介绍的,“蜜思优蜂,专注做生态纯正好蜂蜜,是集蜜蜂养殖、蜂蜜销售、蜂产品科研为一体的完整业态。我们掌握大规模单一酿造药蜜技术,属国内首家。从200元起家创业,到今年预计营收将超过800万元”。

续赛 人生路上其修远兮

一路虽有激情驱动,却也是历经艰辛,尝足悲喜。站在全国大学生最高创业奖台上,对于未来,盛忠华的表达简单却赋有使命:“这只是开始,我要通过蜜思优蜂项目,让农民学会养蜂,让国人爱上吃蜜。”

“让农民学会养蜂,让国人爱上吃蜜。”盛忠华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评委。他们在这个个头不高、身形瘦削的青年身上,看到了做农产品的初心。一个评委问道:“你将如何实现?未来有什么打算?”盛忠华诚恳地说:“目前,我有蜂群3500群,未来5年,只发展到6000群。”评委们愕然了,面面相觑,“你拥有独立的蜂群培养技术,几年内发展到几十万蜂群都有可能,为什么只做6000群?”盛忠华掷地有声:“未来,我们公司的发展方向不是养殖,而是输出,输出我们的养蜂技术,让更多的农民,更多的养蜂企业学会科学高效养蜂。”

几年前,盛忠华大概是不会这样子想。简单点说,他想的大概是把蜂养好,养多,赚到第一桶金。再理想化一些,则是赚一些钱后,带着几箱蜂,去世界各地旅行放蜂,浪漫一遭。

可是今天,在他的眼中和心里已经包纳了“云南蜂产业”这样一个宏观的概念。她告诉记者,无论是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参与大赛所经历的一切历练,都是在印证着师傅焦艳军一直与其强调的一个事实,即创业大赛绝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是为了找到创业以及固业的途径和办法。

“当我对着众评委讲出那句话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我是有了产业思维的。而曾经师傅在引导我的时候,就讲过,目前云南农业产业的发展,缺乏的不是产品思维,恰恰就是产业思维。如果任何一个项目有了点名气后就开始搞‘独大’,那么将会成为整个产业的隐患,一旦形成恶性竞争,受苦的依然是农民。”盛忠华说。

同样的,在盛忠华意识到这些后,焦艳军算是深深地舒了一口气,并有了在全国大赛创佳绩的信心。“我常常与老师们交流,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依然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愿景,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人才。特别在职业教育这条路上,不要盯着高大上的高科技理论,而要注重敢想敢做、奋勇坚持。”焦艳军告诉记者,参赛并非只是为了学校赢得一些名气,或者给学生加身一些荣誉。而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帮助学生将学校所学付诸于实践,学懂弄透,并搞清楚做这件事意义何为,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创业教育需要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目标不是为了考个高分,而是能帮助他们真正创业成功,或者说,获取这种能力”焦艳军说。

“输出”两字,盛忠华说了出来,这也恰恰是以云南经管院为代表的云南职业教育人的心声。如何将创业创新教育完善成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全面构建起应用型知识人才培养培育的有效方法,进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此次国赛夺金能够带给我们的重要激励和思考


65.3K

Copyright  1992-2023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1    

Copyright 1992-2023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